臺師大EMBA大師講座 胡曉真從蘑菇故事看見生命的啟發

<轉載自經濟日報>
臺灣師範大學EMBA藝文大師系列講座,邀請中研院文哲所特聘研究員胡曉真主講「美菌與惡菌:文學中的蘑菇故事及其啟示」,帶領師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,在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,發掘它背後完整體系與故事。
胡曉真表示,我們平常所吃的「蘑菇」,在古文裡有很多的名字,可被稱為「菌」、「蕈」或「茸」,在深入研究後發現,對於蕈的認識,其實是有關於人類面對這個世界的討論,它是一個世界性的議題,也是跟整個人類的生命相關的議題。從方志與詩詞中的雞㙡(詩情之菌)、宗教、仙境與致幻之毒(如夢之菌)、愛麗絲到Soma(幻境之菌)以及腐爛即生命、採集即回歸(死生之菌),便能明白其中道理。
她強調,其實對於「做研究」,每位研究者做法不一樣的。有一些研究者,他一生其實只做一件事情、鑽研一個題目,但是,自己選擇走另一條路,在大家認為不可能的地方找可能,在大家認為沒有趣味的地方去發現或者是賦予價值。例如「女性文學」,古時侯的女性,其實很多人受過教育,而受過教育的人都想要通過文字來表達自我,其至通過文字來為自己的生命尋找出路,她們的創作理應被人們重新認識。
胡曉真沿著這個思路,發現中國西南地區文學其實跟主流文學有絕對的關係,因為有著太多重要的人都有到該地區並且留下記錄,而西南地區的風土民情,跟中原、江南不一樣的這些特質,讓主流文學增添更多的想像。她直言,人如果都待在舒適圈裡,永遠都做一樣的事情,其實不會有創造力,人是需要去新的地方,感受不一樣事物的刺激。
她直言,關於「蘑菇」的研究,跟西南地區研究其實是相關的,當時只是覺得「蕈菇」好玩,後來就像菌絲一樣就長了出去,如同伸出觸角般的延伸。在人生事業上,想要有新的突破性發展,跟做研究其實也是一樣的。要去主動抓住某一個線索,它會在某一天,彼此不相關的事情會突然有了關聯;面對任何事情也不要先入為主的排斥,應該嘗試去認識並了解,把它存在腦迴路裡面,直到有一天,它就會自己動起來,而那個瞬間,就是創造力的誕生。如同多方閱讀、電影與電視劇或是接觸新事物,讓自我累積足夠多的database,自然會在某個機緣巧合之中,彼此connect成功。